
問
與
答
- 01
初學者剛開始建議從標示1或1&2的課程開始,如果平常有在運動,身體狀態也很好,幾堂課之後你也可以去上看看不同的課程,不要小看自己身體的能量。
目前課程類型從和緩、修復、流動及肌力課程、主題課程及心靈淨化課程都有,可以選一個適合自己的狀態的課程(因為每個人的工作性質不同,身體的需求狀態不同)。
遇 瑜珈 目前因空間有限,希望同學先選擇一個班,老師對這個班級同學的程度清楚在課程安排上會比較能符合同學的練習,同學在學習上也會比較能夠循序漸進,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為了有效利用教室的空間,提醒同學儘量在前一天請假,讓欲補課的同學提前知道是否有位置。
個人經驗分享: 我在還沒生小孩時,身體完全不知道什麼是酸痛,生完小孩(而且連續兩個)我才知道原來下背有可能會彎不下去,肩膀和手一直處在發炎狀態,也沒有餘力去練習高難度體式。我慢慢開始學習修復及物理治療課程,漸漸發現很多人和我一樣有一些酸痛,那些不適雖然不到要看醫生,可是又不太舒服,這些不適在持續的瑜伽練習中真的可以得到修復。而瑜伽如何落實在生活中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及學習的,如何協助我們活的更好,然後一直閃亮亮的在每一天旅行。
當然如果狀態好時也要精進動作,身上的肉都應該歸位這是一定要的(怎麼可以讓屁股掉下去😂)。
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練習就是一種享受,是釋放也是蛻變的美妙時光。
- 02
- 03
- 04
不一定,自己會做和會教人是兩回事,每個人天生的柔軟度及身體結構是不同的,加上生活及工作背景不同,和一般人一樣會有先天條件及後天使用身體的差異,用做的最好去選擇老師不一定合理,但是老師自我練習足夠才能分享每個體式的經驗。
個人經驗分享: 我剛接觸瑜伽時也會對一位老師很依賴,不太能接受其他老師,練習一段時間,上完師資課程,我慢慢成長,但那都還不夠。前幾次到峇里島有非常多課可選擇,我上了很多課,也生起了比較心(會覺得誰教的比較好)。
之後的幾次再去,我真的放下了。每一位老師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內心如果沒有放下比較心,將和自己失去連結,那堂課的紛亂其實是自己喋喋不休的大腦造成的。要選的其實是自己練習的需要,當然每個人仍會有個人是否喜好這個老師風格的情況。
